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深受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的青睐,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在选择专业时,德国本地学生和中国学生的选择却往往有所不同?德国高校有部分专业在德国本土学生群体中呈现持续高涨的报考热情,却在中国留学生圈层遭遇明显的冷遇。
大学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的体现,更是社会观念、就业市场需求和文化背景的交织。比如应用科技大学(FH)、人文学科的专业,德国本地学生往往争相报名,而中国学生却常常对这些专业避而远之。
FH(应用科技大学)
应用科技大学(FH)在德国的地位常常被误解为“次一等”的选择,尤其是中国学生常常偏向选择传统的大学(Universität),认为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设置偏实用化,缺乏学术深度。其实,这正是FH的优势之一!FH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实践导向的教育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很多德国本地学生,尤其是想要快速进入职场的,往往选择FH的商科、工程类专业,因为这些课程能够提供更加直接的行业经验和实践机会。而中国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那些偏学术化的课程,追求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不是那么关注实际应用。
人文学科
在德国,人文学科专业(如哲学、历史、文化学、语言学等)虽然通常不直接与高薪职业挂钩,但它们却深受德国本地学生的喜爱。德国本地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知识框架,人文学科的课程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这些专业通常有较少的学费,并且能够提供非常灵活的职业发展路径,特别是学术方向。而中国学生对于这些专业的兴趣则相对较低,部分原因是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学生更多倾向于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而人文学科的就业可能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和具体,但它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和跨文化理解等能力,实际上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背后的成因:
1.教育理念与职业定位差异:
德国教育强调职业衔接性,学生从中学开始接触职业教育,双元制体系培养出注重专业与岗位匹配的思维。本土学生倾向选择机械、护理等德国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以确保就业稳定。
中国学生受国内学术优先传统影响,更关注大学排名和学术声望,在德国留学选择专业时,会更加关注专业回国后的适用性以及国内就业市场的需求,期望通过留学经历提升自身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为回国就业增加筹码。
2.学习壁垒的多重挑战:
德国热门专业如法律/医学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有"隐形门槛",比如法律专业,需精准掌握德式案例分析法与专业术语,医学则需完成6年以上高强度学习(含临床轮转)。这些领域不仅要求C1以上德语水平,其培养模式更深度嵌入德国社会体系,中国学生面临语言、学习周期长、学习内容量大、职业资格认证等多重障碍。
3.就业市场的镜像效应:
德国学生倾向"本地化"专业选择(如特殊教育、税务咨询),德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和稳定的就业环境,足以吸引他们投身这些专业学习。
中国学生则聚焦"可迁移性"强的领域,如电子电器工程、数字化经济等相关专业,既能利用德国技术优势,又契合国内就业市场需求,形成"德国深造+中国变现"的闭环路径。
总的来说,德国大学专业选择上呈现出的本地学生与中国学生截然不同的倾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全球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德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信往后在专业选择差异或许会逐渐缩小。
不管怎么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很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参考就业环境做合理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目标,想要了解更多德国留学相关内容可以咨询新梦想环球教育高老师。